JCO:这个癌症患者群体,一线治疗不应考虑免疫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作为当前免疫疗法的主力之一,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都似乎都有着亮眼的表现。
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多模态眼功能成像新技术无创筛查重大慢病
人类大脑获得外界信息80%以上是通过眼睛感知的,因此眼健康对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同时,人眼还是观察脑认知、人体代谢、人体微循环与心脑血管状态的天然窗口,多种重大慢病可能并发或继发眼病。
《自然》子刊:癌细胞“以柔克刚”,物理免疫检查点“横空出世”!
免疫治疗发展迅速,重磅研究层出不穷。在和恶性肿瘤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逐渐发现部分恶性肿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抵抗免疫治疗药物的作用,影响细胞过继疗法的效果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靶向心肌线粒体的PET/荧光双模态小分子成像探针取得进展
临床上常用X线、CT、磁共振、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显像作为心血管病的诊断手段。其中,核素显像可从心肌代谢方面评估心血管症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但存在半衰期短、成本高等缺陷,导致核素显像应用受限,临床上迫切需求新型PET心脏功能显像剂的出现。
新型GRAB荧光探针用于检测胞外ATP的时空动态变化
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腺苷(Adenosine,Ado)等嘌呤类分子细胞内外广泛存在。胞内的嘌呤类分子主要负责调控细胞能量代谢等过程;而胞外的嘌呤类分子则作为信号分子(被称为“嘌呤类递质”),通过作用在其相应受体调节呼吸调控、味觉感受、睡眠等生理活动;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还参与调节癫痫、疼痛、炎症反应、脑外伤和缺血等病理状态。
生物镉响应异型同功问题研究中获进展
什么机制导致了生物的重金属抗性?在漫长进化中,每种生物形成了复杂且高度特异的机制以应对重金属胁迫。
两亲性氟化胶束颗粒应用于线粒体的靶向载药递送
线粒体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的动力源和代谢信号中心。线粒体的缺陷或功能障碍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如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能够治疗白血病的“气体”?中美科学家合作发现抗白血病耐药的新疗法
治疗抵抗/耐药是肿瘤临床治疗面临的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耐药机制的发生通常涉及到细胞代谢、增殖和氧化还原状态等多种与肿瘤生存相关的信号通路,使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在内的手段大大受限。